当前位置: m6米乐网页版-m6米乐app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对小头鲔野生幼鱼人工驯养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0-03-19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在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陵水试验基地开展的小头鲔野生幼鱼采捕、运输、室内循环水驯化养殖试验取得新进展,进行了生长特征、摄食行为、营养需求、病害防控等养殖生物学研究,初步构建了小头鲔野生幼鱼近海采捕、运输和驯化养殖技术体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南方水产科学》在线发表。
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属鲭科(scombridae)巴鲣属(euthynnus),为大洋性上层小型金枪鱼类。体呈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背缘和腹缘弧形隆起。常集群游动且游泳速度快,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乌贼等。主要分布在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之温暖水域,为各沿岸国重要的经济鱼种,年产量可达45,000-65,000吨。捕捞主要以流刺网或延绳钓为主。主要用于罐头、煎食、味噌汤,新鲜鱼可制作生鱼片。
经过在60吨循环水系统中近10个月的驯养,至2020年3月,小头鲔驯化养殖成活率为70.1%,构建了小头鲔生长曲线,体质量(w)与全长(l)之间的关系方程为w=0.0005l4.0298,其中r2为0.9322,在养殖过程中随着体长的增加体质量呈正异速生长(b >3.0),最大的体长为44.07cm,体质量为1400g。针对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 sp.相似性为99.13%;经2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黑斑鳍缨虫b. nigromaculatum 相似性为100%,与 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 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鳍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鳍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鳍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b. nigromaculatum),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陵水试验基地室内驯养的小头鲔及养殖系统外观
基于18s和28s的小头鲔寄生虫发育树分析
小头鲔寄生虫外部观察
ab.腹区;ct.胸区;gc.鳃冠;gl.鳃叶;gf.鳃丝;om.复眼;ch.刚毛;so.刚节;an.肛门
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
开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