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对带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m6米乐网页版

 南海所对带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m6米乐网页版

南海所对带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3-07-17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1  南海北部带鱼营养生态位及食性特征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通过联用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镜检技术,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营养生态位和摄食习性,同时解析了其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环境的相关性,丰富了对带鱼摄食生态学的理论认知,揭示了高营养级鱼类在过度捕捞与生态退化背景下生存策略的变化。该研究成果以“stable isotopic and stomach content analyses reveal changes in the trophic level and feeding habit of large-head hairtail (trichiurus lepturu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国际环境与生态学领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中科院1区,if=9.8)。联培研究生王开立为第一作者,李佳俊助理研究员与陈作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带鱼是南海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研究发现,南海北部不同区域的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基线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近海水域(20—80米)的基线值高于开放海域(100—200米),珠江冲淡水对基线值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同规格的带鱼,来自近海水域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胃含物分析发现,近海带鱼主要以鱼类为食,而开放海域的带鱼则更多的摄食小型甲壳类。因此,带鱼在不同水深的稳定同位素差异由基线、食物网结构以及带鱼食性的变化共同导致。剔除区域影响后,带鱼稳定同位素的发育变化显示δ15n值在约200mm肛长后存在下降的趋势,指示大体型的带鱼可能更加依赖于低营养级的小型饵料,以补偿因生长而增加的能量需求。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计划(2018yfd0900904)和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项目“南锋专项”(nfzx2021)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3039360

2  南海北部20-40米(a),60-80米(b),100-200米(c)与全水层样品(d),带鱼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随肛长变化的趋势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