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6米乐网页版-m6米乐app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对牡蛎养殖区有害藻华种类的时空分布 和牡蛎染毒现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撰写时间:2025-02-26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海湾与岛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对牡蛎养殖压力下浮游植物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种类的时空分布和牡蛎染毒现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hab species and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oyster toxins under intensive oyster farming in jiangmen coasts,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于国际环境毒理学知名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cr一区,if=6.2,邹剑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刘永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hab物种不仅会引发严重的藻华事件,其产生的毒素还会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南海所创新团队应用形态学观察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对江门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hab物种的多样性和时空分布、牡蛎毒素含量及其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江门海域的189种浮游植物中,共有28种hab种类(图1),包括19种无害赤潮物种,2种有毒物种(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以及7种产毒微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s、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渐尖鳍藻d. miles、倒卵形鳍藻d. fortii、具刺漆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米氏凯伦藻k. mikimotoi);(2)牡蛎养殖未显著改变有毒hab种类的时空变化,但秋季高温下hab种类的密度显著上升;(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硅酸盐和磷酸盐是驱动hab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因素;(4)对牡蛎毒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春季的牡蛎样本中检测出麻痹性贝类毒素(1/15),其成分包括gtx1&2和dcgtx2,总毒力水平为9.96 µg stxeq kg−1,远低于食品安全管控限(800 µg stxeq kg−1)。对其溯源分析显示这三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可能来源于太平洋亚历山大藻;(5)在养殖牡蛎样本中检测出五种低浓度的脂溶性海洋毒素(<50 fmol g-1),分别为oa、dtx1、ptx2、gym和homo-ytx(图3)。尽管养殖牡蛎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脂溶性毒素的含量较低,但这些毒素的存在凸显了hab物种对牡蛎产品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呼吁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赤潮和牡蛎毒素的监测,从而降低赤潮发生以及人类中毒事件的风险,改善贝类养殖环境。
图1 2023年江门牡蛎养殖海域有害微藻的时空变化
a、b、c和d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
图2 2023年江门镇海湾和川山群岛网采浮游植物样本和牡蛎样本中检测到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a、 5月s12采集牡蛎样本;b、c、d、e、f、g、h、i和j分别代表在2月s6、s9、s10、s11、s12、8月s2、s8、s11和11月s3采集的浮游植物样本
图3 2023年江门镇海湾和川山群岛网采浮游植物样本和牡蛎样本中脂溶性海洋毒素的变化
a、b和c分别代表春天、夏天和秋天。等值线表示脂溶性贝类毒素在浮游植物中的分布,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牡蛎毒素的零星分布
本研究得到南海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2ts04)、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24ms132)、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创新技术项目(2024-mri-001)、广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2023a04j0198)和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3td16)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25001708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