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6米乐网页版-m6米乐app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在“对虾无抗高效健康养殖”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5-03-1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海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在“对虾无抗高效健康养殖”系统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微塑料新污染物复合污染生态防控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impact of microplastics 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metal resistance gen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quaculture environment》为题,发表于环境生态领域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中科院1区,if 12.2,苏浩昌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曹煜成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args)、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引发广泛关注。我国于2022年发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将抗生素、微塑料等纳入优先管控清单,要求加强源头防控、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2023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规定,水产养殖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违规饲料,以阻断抗生素和args传播。这些政策为水产养殖中抗生素、args和微塑料治理提供了法规支撑,但args和微塑料复合污染的复杂效应仍需深入探究。
该研究围绕“对虾无抗高效健康养殖”系统args和微塑料复合污染的传播、关键驱动因子和生态效应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研究提出“args-病原菌-微塑料污染复合体”的概念,微塑料通过提供稳定生态栖息地促进生物膜形成,加速args水平转移和病原菌增殖。该复合体可随水流扩散传播,增加对虾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多重抗药菌感染风险。
②与人体健康高度相关的i级和ii级风险args(如β-内酰胺酶基因lcr-1)等高风险args在大规格微塑料(直径3-5毫米)上的丰度远高于养殖池塘水体(p < 0.05),占比达75%,且与多重抗药基因(如qach)高度关联;同时,水产养殖潜在病原菌,如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杆菌(flavobacterium)等也同样倾向于在大规格微塑料上富集,病原菌中携带多重抗性基因,会增强其在养殖环境中的生存优势。
③微塑料表面特性粗糙度与args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表明args的富集与微塑料的表面特性有关。
在养殖生产中,通过研发应用“水源水新污染物高效消除技术”和“绿色无抗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效控制新污染物外部环境输入,防范环境污染潜在风险,完全可确保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24017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3td57)、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项目(sml2023sp2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a1515011273)等联合资助。
该论文链接: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