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上升-m6米乐网页版

当前位置: m6米乐网页版-m6米乐app >> 正文

国内渔业

“十二五”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上升

撰写时间:2017-01-23 [来源: ]

字号:
打印

根据国家海洋局统计数据,2015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687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占全国比重从2010年的9.3%增长到2015年的10.6%。

“近几年,国家、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也紧紧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在做大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林月玲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海洋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海洋产业稳步增长

我省海洋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8.6:43.5:47.9到2015年的7.6:38.5:53.9,呈现第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的趋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建筑业、海洋船舶修造业等五大传统海洋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五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0%以上。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异军突起,给我省海洋经济注入一股新的动力。

远洋渔业快速发展,至2015年底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29家,远洋渔船投产规模达521艘,比2010年增长188%,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

滨海旅游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增长最快的主要产业之一,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海峡邮轮旅游成为我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加快发展,涌现出润科、华宝、绿麒等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构建了以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牛磺酸、胶原蛋白肽、深海鱼油、微藻dha等为主打产品的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

海洋生态与防灾减灾

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取之海洋,回馈海洋。在推进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我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行,坚持“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福建的经济发展筑起一道蓝色屏障。

“十二五”期间,我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发动企业和个人募捐的形式,加大投入,扩大放流规模,共放流各类水生生物70.6亿尾(粒),覆盖13个主要海湾及闽江、九龙江等内陆主要流域和湖库,放流物种达40多种。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技术部门重点对三沙湾大黄鱼、东山湾鲷科鱼类和九龙江鲢、鳙鱼放流情况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放流有效消减氮磷,改善生态环境、大宗物种资源呈明显恢复趋势、实现增殖成效,经济效益明显。

作为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海洋与陆地互为依存条件,不可分割。我省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地创新海洋环保工作机制,加大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力度,2015年,我省近岸海域达到或优于二类的面积达66.1%,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我省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处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对全省近岸海域监测的全覆盖,对全省14个重点海湾、11条主要江河入海口、4个赤潮监控区、6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等开展海洋、渔业环境监测,基本建立海洋环境污染防治预警机制。

此外,以百个渔港建设、千里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应急为内容的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不断推进。截至2016年6月,全省共立项建设各类渔港292个(中心渔港11个,一级渔港14个,二级渔港75个,三级渔港192个)。

蓝色经济潜力

有待深入挖掘

我省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较快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海洋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特别是海洋高新产业,多为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的产业,难以吸引大量、连续的资金,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将按照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的工作部署,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努力在提高海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争取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支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全面建成海洋强省目标的实现。

转自福建日报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
开始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