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元-m6米乐网页版

当前位置: m6米乐网页版-m6米乐app >> 正文

国内渔业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元

撰写时间:2017-01-23 [来源: ]

字号:
打印

碧海蓝天间,陆上车流滚滚,海上船笛阵阵,繁忙的钦州保税港区码头,不时可见10万吨级巨轮缓缓驶来。

这里曾是一片“无陆域、无港口、无产业”的海域,通过几年时间的填海造陆,如今已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港区,成为前景广阔的投资热土。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南拥北部湾、有着1600多公里海岸线的广西,近年来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结构趋优中实现平稳增长。

2015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8亿元,海洋经济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海洋经济地位更加突出

2012年,自治区正式成立海洋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工作的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广西“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按照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我区海洋部门发挥好海洋经济发展“导向仪”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2011-2015年,自治区本级审批的工程建设项目用海为172宗,确权海域面积6685多公顷(其中填海面积3268多公顷),使沿海重大建设项目用海得到有力保障。

防城港金川项目、钢铁项目,北海lng、神华国华电厂,钦州保税港区、中船等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5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6.5%,比2010年高0.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9%,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海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015年,全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0.6∶37.5∶41.9优化到16.9∶36.2∶46.9。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海洋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海洋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作为全区海洋经济“领头羊”,北海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占广西的37.2%,增加值占全区接近一半。“十二五”以来,该市在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同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水产苗种业、红树林研究与开发利用、海水利用业等领域获得突破,珍珠系列产品、鱼肝油及螺旋藻等产品已投产,年产值达数千万元。

提出“向海洋要产值”的防城港市,在核电、镍铜等产业基础上,把目光投向新兴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该市引进国内最大的造船服务外包企业,建设海森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产值30亿元。

今年3月6日,“钦州港-缅甸-马来西亚”集装箱直航航线在钦州保税港区首航,标志着广西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实现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目前,北部湾港每周有25班外贸航线通航东盟主要港口。

海洋科技支撑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区海洋研发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长,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6%,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制定出台了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

北海是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的北海国家级(海洋)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已经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17家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签约入驻。

根据工作安排,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要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广西海洋经济起锚扬帆,继续新的航程。

转自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
开始分享
网站地图